在这个世界的尽头,有一片冰雪的荒原,名为南极大陆。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寒冷和无垠的冰层,屹立于地球之上,宛如一顶包裹着整个星球的白色斗篷,覆盖着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大牛配资,成为地球上乃至宇宙间,最丰厚的冰体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片冰盖所储藏的冰量占全世界的六成,而其中的淡水比例更是高达七成。根据NASA及英国南极调查局的资料,南极冰盖的平均厚度约为两点一六公里,其中东南极的阿斯特罗拉比盆地更是惊人,厚度竟达四点七七公里,西南极则显得稍微薄弱,厚度平均仅有一点一公里,其最薄之处甚至仅十余米而已。
冰盖的厚度,乃是通过雷达测深与重力测量的科学手段获得的。英国南极调查局的“冰桥计划”更是借助机载雷达,深入冰层,绘制出三维的冰下地形图,揭示了冰厚的变化之际。南极的冰厚,因地形的不同而呈现出惊人的对比:东南极地势较高,冰层积聚得较为厚实;而西南极则相对低洼,冰流涌向海洋,因而显得较为脆弱。若将这些冰盖的总质量约二十四万四千亿吨完全融化,海平面将升高大约五十八米,淹没诸多沿海城市,损失将无法想象。
展开剩余79%科学家们认为,南极冰盖的形成可以追溯至三千四百万年前,那时地球的气候逐渐冷却,降雪不断堆积,最终化为冰。然而这一过程并非简单,顶部的积雪在重力的作用下压实成冰,而底部却因地热与重压而溶解,冰层蜿蜒流向海岸,形成冰架。每年,南极的降雪为冰层增加约二百亿吨的冰量,但冰川的流失和融化又将这部分增量抵消。2023年,《自然》期刊的报告指出,南极冰架的融化速度比1990年代快了整整四成,冰盖的稳定性危在旦夕。
倘若我们能够将南极那二十四万四千亿吨的冰体全部挖去,必然会揭开隐藏在冰层之下的美丽大陆——那是东南极的地盾与西南极的裂谷系。东南极,犹如一块稳固的岩石,四亿年前曾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,岩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十八亿年,浑然天成的花岗岩和变质岩静静诉说着岁月的变迁。而西南极则显得年轻,更为活跃,地壳相对薄弱,断层也显而易见,像极了遥远的安第斯山脉。
英国南极调查局的“Bedmap2”项目揭示了这片冰盖下的复杂地形,东高西低,最高峰是甘布尔采夫山脉,海拔高达两千七百米,而最深处的伯德地堑竟然低于海平面多达两点八公里,因此,若无冰封,这南极将是一片崎岖的大陆,部分地区甚至会被海水包围。
目前的观测揭示了冰层之下隐藏着约四百个冰湖,这些湖泊由地热与冰压所形成,其中最大者——沃斯托克湖,面积达一万两千五百平方公里,深达八百米,已经被封闭一千四百万年,内含独特的微生物。2022年,《科学》期刊上有研究显示,沃斯托克湖的水循环极为活跃,或许能支撑起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。而其他湖泊,如惠兰斯湖,则透露出甲烷的踪迹,似乎在暗示着某种化学活动。
更深入地,南极的冰层之下可能蕴藏着铁、铜、金、铀等矿藏,东南极甚至还有煤层,而西南极则可能藏有油气。然而,自1961年《南极条约》签署以来,开采行为被严格禁止,以此保护这片脆弱又珍贵的环境。在化石的发掘方面,冰下的岩层中已发现两亿年前的南极龙与始祖植物的遗骸,若将冰层挖去,或许会揭示更多中生代的奥秘。
西南極境内,息息相关的地质活动同样不可小觑,竟有一百三十八座火山,其中七座仍在活跃之中,像是埃里伯斯火山,地热高温加速了冰层底部的融化。2024年,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》的报告指出,玛丽伯德冰下发现的新热源,可能会推动冰流向前。倘若冰被一一挖光,火山口与地热泉便会显露,宛如冰岛般的奇观俯瞰人间。
南极的冰下世界,确是揭开地球历史与气候变化的宝库,沃斯托克湖中的冰芯记录了过去八十万年的气候变化,2023年EPICA钻探深入三千二百米,揭示了冰期的循环。而这些冰下湖中的微生物,或将为火星与木卫二的生命探索提供极为珍贵的研究线索。
在这个充满寒冷与寂静的地方,南极不仅是自然的奇迹,更是科学探索的舞台。愿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,能怀揣对未知的敬畏与热爱,去揭示更多未解的奥秘。同时,也祝福未来的科学探索能够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希望,点亮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。
发布于:山西省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